也許您對以下影片也有興趣!!!
如何量度風速?氣象儀器 風速計
大氣各種氣象參數中,以風的變化最大。如何量度風速?
風是空氣流動的結果。不同地方的空氣受熱程度不同,當空氣受熱時,密度變小,氣壓下降;當空氣遇冷時,密度變大,氣壓上升。空氣由密度高(高氣壓)的地方流向密度低(低氣壓)的地方,便形成風。
量度風包括風向及風速。風向代表風由哪個方向吹來,例如「東風」是指風由東面吹來。風向可以分為十六個方位,稱為「十六點方位」:
北(0度)、東北偏北(22.5度)、東北(45度)、東北偏東(67.5度)
東(90度)、東南偏東(112.5度)、東南(135度)、東南偏南(157.5度)
南(180度)、西南偏南(202.5度)、西南(225度)、西南偏西(247.5度)
西(270度)、西北偏西(292.5度)、西北(315度)、西北偏北(337.5度)
風速有不同的單位,世界氣象組織以米/秒為準,天文台天氣報告中則採用公里/小時或海里/小時,而美國則採用英里/小時。各單位轉換方法如下:
1米/秒=3.6公里/小時
1海里/小時=1.852公里/小時
1英里/小時=1.609公里/小時
市面上出售的風速計包括扇葉型風速計、風杯型風速計、熱棒型風速計及超聲波風速計:
1.扇葉型風速計:輕便、靈敏度高。只要面向風向,風流過扇葉產生脈沖或磁場,再計算脈沖數目或量度磁場大小即可得到風速。但缺點是要對正風向,否則容易有誤差。
2.風杯型風速計:不受風向影響。風來自任何方向均可把風杯推動產生脈沖。但由於風杯較重,起動風速計所需的風力較高,約1-3公里/小時。
3.熱棒型風速計:風速計附有金屬棒,內藏發熱線,將發熱線加熱至高於環境溫度,風流過時產生降溫效果,引致發熱線的電阻改變從而計算風速,但不適用於量度高風速。
4.超聲波風速計:風速計上有多個棒狀感應器,利用超聲波到達不同感應器的時間差,計算一維(單方向)、二維(平面)或三維(平面及垂直)風速。由於風速計沒有移動組件,因此較扇葉型風速計及風杯型風速計耐用,但價格亦最高。
隨著流動通訊發達及網上社交平台興起,近年更出現供手提電話或平板電腦使用的扇葉型風速計及風杯型風速計。利用手提電話或平板電腦的耳機位置作為界面,將脈沖數據傳送至手提電話或平板電腦內計算風速,再連同衛星定位數據即時上載至社交平台分享。
先進行動輔助外骨骼機器人技術
分類:工研院;機器人;行動輔具;脊髓損傷;碳纖;模具;醫療復健;
工研院針對現有行動輔助外骨骼機器人過重、行走效率及環境適應性不佳等問題,進行輕量化結構、高效能驅動模組以及適應性步態控制等技術研究,以期開發優質平價之行動輔助外骨骼機器人,嘉惠更多脊髓損傷傷友及行動不便人士。
現有行動輔助外骨骼機器人有著過重、行走效率及環境適應性不佳等缺陷,工研院針對這些弊病,進行輕量化結構、高效能驅動模組以及適應性步態控制等技術研究,以期開發優質平價之行動輔助外骨骼機器人,嘉惠脊髓損傷病友及行動不便人士。
全球目前約有700萬脊髓損傷病友,每年新增35萬人,平均受傷年齡29歲,為了提供傷友更佳的生活品質,歐美日相繼開發行動輔助機器人,提供行走及坐站間轉位輔助,但現有輔助機器人售價高,更有過重、行走效率不佳及環境適應性不足等缺點,無法有效拓展脊髓損傷傷友活動範圍。
工研院針對當前輔助機器人需要改良之處,開發結構輕量化金屬與碳纖異質接合技術,進行結構與驅動模組整合設計,並研發兼具低模具費用、低疊層人工、低設備投資之新製程來降低機器人製作成本;針對輔助機器人行走效率不佳的問題點,開發多操作點驅動模組,提供機器人各種使用情境下之不同扭力加快行走速度;並致力提升環境適應性,融合使用者姿態及環境資訊,讓輔助機器人的設計能接近健康人的步態,並提供狹窄空間步態調整、上下階梯等環境適應能力。
工研院所研發的輔助機器人,已經與台灣大學合作進入臨床研究,並有數位脊損傷病友參與本計畫之,後續研究目標是開發重量小於12 kg、最高行走速度達1 m/sec、續航力超過3小時的行動輔助外骨骼機器人,提供脊損傷病友坐、站、平地行走、階梯行走、斜坡行走等完整行動輔助,成果亦將應用於中風、運動傷害等醫療復健用途,相關訊息請參考 http://walkagain.itri.org.tw/Chines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