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故事解開地球奧秘 成大地球科學系博物館「地造奇蹟」常設展開幕
1968年成立的「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博物館」迄今已超過40年的歷史,擁有舉凡世界各地岩石礦物標本,及稀奇罕見的化石古生物,收藏約三千多件展示標本。以往限於人力僅接受社會民眾與學校團體預約。為增進博物館的可親性,建立地球科學的知識平台,歷經一年多的規劃籌辦,即日正式常態開放予大眾參觀,未來想看這稀世珍寶的化石古生物,只要在週二至週日的10時起至17時止皆可參觀。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博物館」開放常設展開幕儀式,由地球科學系系主任饒瑞鈞、博物館館長褚晴暉主持,他們都期待能提供南部民眾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學習場域外,也希望能提供附近各縣市之國、高中及小學之教學需求,豐富學子們的教育資源。
該項「地造奇蹟」常設展主題以化石、岩石、礦物為主軸,其中化石部分完整呈現古生物演化脈絡以及台南左鎮、恆春四溝、澎湖水道所出土台灣哺乳動物化石及海洋生物化石。
另外岩礦類則包含三大岩類、礦物晶體的世界、台灣常見的造岩礦物等介紹,皆為難得一見的地科標本,藉由生動活潑的展示方式,民眾能近距離的實物觀察,以解開地球奧妙的過往故事。
再者,地球科學系博物館也重新規劃「細訴地球奧秘的水中精靈─有孔蟲」小型特展區,「有孔蟲」是一種微體化石,它們的體積微小到需要靠顯微鏡才得以觀察,然而卻在古生物學、地層學、地史學、海洋學等學門中都有極大的貢獻。此次特展將地科系歷年購藏放大擬真的教學模型搭配實體標本,介紹有孔蟲的分類型態與地學上的應用。
成大地球科學系博物館收藏,原先是為了提供系上教學所用的重要教材,館藏來源除透過國外購買及社會人士熱心捐贈外,大多為系上師生野外採集的成果,歷年累積而成今日規模實為難得。
例如館藏的石英(Quartz),產地是台灣花蓮,少見的台灣大型水晶,晶形大而完美。產狀具有良好晶形。古象上顎左右臼齒,出自台灣,台灣海峽,澎湖水道象齒部位。為撈自澎湖海溝的完整古象下顎化石標本,臼齒完全保存,但也有部份斷口被圓磨了,表示在海水中也有一段距離的搬運。板岩,台灣中橫,極細粒,葉理狀層理發達,灰黑色,片板狀極為明顯。
產地中國雲南文山的異極礦(Hemimorphite),葡萄狀藍色異極礦,表面因有細小晶體而帶有“絨布”光澤。沙漠玫瑰(Desert Rose or Selenite Rose.) 為一種放射狀而對稱的結晶群,類似玫瑰花狀;主要的成份為石膏,少數為方解石或重晶石;沙漠玫瑰通常形成於軟沙或黏土中。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博物館」目前位於成大博物館西側二樓,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五,上午十點至下午五點。歡迎學子及民眾踴躍利用這座世界各地岩石礦物標本,認識稀奇罕見的化石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