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化 新味道 嘉商師生創意懷舊
創立於民國27年的嘉義高商,校史悠久。5年前,學校的生物、地理、地球科學、物理和歷史老師,組成專業社群,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周遭的達娜伊谷、鰲鼓溼地、台江國家公園等,活用書本知識。學生實地驗證,了解岩層沈積作用的運作原理,學得更深、記得更熟。
12年國教「適性揚才列車」第12班開向嘉義高商。嘉義高商98學年度通過「高中職優質化補助方案」,陸續設計「激發創意學習」、「戲劇創意表演」、「大學科系探索營」、「英語國際交流—與亞洲對話,和世界接軌」等子計畫。
生物教師裘文馥是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平時最喜歡爬山,5年前到嘉義高商後,希望將NGO的環境教育經驗運用在課堂中,起初她利用課堂時間,帶著學生到達娜伊谷實地考察,發現達娜伊谷許多生態現象、人文故事可做成協同教學,因此詢問學校教師意見,沒想到吸引到6科跨領域教師參與。
結合課程 培養鄉土情懷
配合生物和地理的生態系課程、地球科學的地質認識,嘉義高商教師將這堂實地考察課程安排在高二階段,從召開教師協調會、實地場堪到撰寫教案,經過複雜的前置作業流程,讓書本知識「立體化」。裘文馥提到,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愛惜環境的態度,讓鄉土情懷深植心中。
曾參與裘文馥教師安排「達娜伊谷生態之旅」的黃郁凱說,以前上生物課只能透過課本的圖片認識,現在實地訪查,真實看到山頭岩層堆疊沈積,達娜伊谷上游珍貴的鯝魚,這些經驗能讓他驗證到課本知識,學起來比較活潑,也記得久。
高中職優質化輔助也協助嘉義高商的廣告設計科發展「特色專題製作」,這堂安排在廣設科高三上學期的課程,不僅促使學生發揮2年來學習的知識與技藝,同時也搭起了解嘉義在地文化的橋樑。
就讀嘉商廣設科3年級的莊羽萱(族名:Tanivu)來自鄒族來吉部落,為了這堂課程,他和朋友以「鄒遊祭」為名,設計系列商品,發揚鄒族戰祭和鄒族小米祭的文化;他們花了半年時間蒐集鄒族古老傳說,繪成故事書,並研發筆記本、徽章、抱枕等商品。
藉由這堂專題實作,同組學生吳珮瑜翻轉過去視鄒族為「阿里山上的人」的刻版印象,她了解到,鄒族遭受漢人壓迫、傳統祭典和文化亟需保存、因為八八風災而流離失所,因為這些資料的認識,讓她自覺慚愧。她認為,大眾應多了解鄒族文化,讓偏見降到最低。
開發新產品 老店美食再進化
探訪嘉義巷弄老店美食,以「食在好嘉」為名,進行專題製作的廖曜柔說,每一個不同種類文創商品的研發都是一種學習,這堂課讓她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會學到什麼,每次都很新鮮。
透過老店訪談的管道,她了解到嘉義因為就學和就業,使得青年外流的問題,也因為製作過程中團隊的交流,她更了解溝通、找尋共識的重要。
嘉商校長郭義騰原本在民生國中擔任校長,剛到嘉商時,對於技職的了解是門外漢,這幾年的學習和參與讓他成長不少。
他表示,教育部的競爭型計畫督促學校教師「動起來」,透過不斷溝通,教師們紛紛挺身而出,形成「師生共同成長」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