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
病因和發病
子宮內膜異位元是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異常位置而引起病變及症狀。
診斷要點
一、痛經 為主要症狀,多為繼發性,進行性下腹及肛門墜痛,多於經前數天即有腹痛,持續至經後才消失,疼痛逐漸加劇,重者不能忍受。
二、月經過多 如果病變累及子宮肌層,影響子宮收縮或因卵巢病引起內分泌紊亂而造成。
三、不孕 多為繼發性,主要是因盆腔內粘連,輸卵管閉塞或卵巢功能障礙所致。
四、婦檢 隨病變部位、範圍及程度而有所不同,子宮呈不同程度的增大,一般不超過鵝蛋大,常後傾屈,活動受限,盆腔有粘連。卵巢可因積血形成巧克力囊腫,與局圍組織緊密粘連,固定於闊韌帶後葉或直腸子宮陷窩。在宮骶韌帶或後穹窿處有明顯觸痛,並可觸及不規則結節,月經期間變軟,增大,有時在陰道宮頸或手術疤痕處可見紫藍色結節,月經期間更明顯。
五、對可疑病例用性激素治療有效者,亦有助診斷。
六、診斷困難者可行腹腔鏡檢查,並作活檢可確診。
應與肌瘤,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結核,卵巢腫瘤鑒別。
治療
治療原則要根據年齡,症狀輕重,病變部位及範圍,對生育的要求等全面考慮,包括藥物、手術及放射、非手術療法等。
一、觀察 盆腔病不嚴重,無症狀或症狀輕者,約3~6個月復查一次,如出現輕度症狀,可對症處理,若為原發不孕,可作有關檢查,促使其儘早受孕。孕期及產後大多體征及症狀均可有好轉,如已進入絕經期,絕經後病變亦會停止發展至逐漸消失。如若症狀或體征有所加劇,應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二、孕激素用於痛經較明顯者,能抑制排卵,使異位元內膜發生退行性變,常用藥物有:
(一)炔諾酮(婦康片),於月經第五天開始服,每天二次,每次2.5mg,連服22天,可連用3-6月為一療程,或根據病情連續服藥6-9月
(二)甲地孕酮(婦甯片),於月經第五天開始服,每天二次,每次4mg,連服22天,或連服6?/FONT>9月。
(三)安宮黃體酮(甲孕酮),月經第十八天開始,每月三次,每次5mg,共用6-8天,可連用3個月。
(四)雄激素,每天口服甲基睾丸素10mg,舌下含服,每月總量一般不超過300mg。
(五)丹那唑,於月經第一天開始服藥,每天400-800mg,可連服22天或按病情需要,連服3?/FONT>6?/FONT>9月。
三、手術治療
經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有包塊且症狀嚴重者,可手術治療,分保守治療與根治性兩種。
(一)保留生育功能 儘量清除病灶,包括患側卵巢、卵巢內膜囊腫剝出,分離輸卵管及周圍粘連及盆腔病局部切除。
(二)保留卵巢功能切除子宮及盆腔內其他病變組織,保留一側或部分卵巢以維持患者卵巢分泌功能,適用於較年輕,但無生育要求,術後繼續藥物治療。
(三)根治性手術即行全宮、雙側附件及盆腔內局部病灶切除術,適用於年齡較大者,當雙側卵巢切除後,各處的異位內膜能自行萎縮,術後考慮使用雌激素預防和治療絕經期綜合症。
四、放射治療近絕經期不宜手術者,可行放射治療,破壞卵巢功能,使異位內膜逐步退化。